<nav id="iok3q"></nav><sub id="iok3q"></sub>

    <var id="iok3q"><big id="iok3q"><u id="iok3q"></u></big></var>

        聚力攻堅突破 魯東大學海上“利劍”問鼎蒼穹

        2024-10-05 19:26:33 來源: 大眾網 作者: 李楠楠

          大眾網記者 李楠楠 通訊員 鞏慶濤 劉銘 煙臺報道

          大海奔騰,捷報傳來。近日,捷龍三號遙四運載火箭在山東海陽連理島附近海域成功發射升空。記者來到了魯東大學蔚山船舶與海洋學院,見到了山東省海上航天裝備技術創新中心的負責人滕瑤,聽他講述,作為一所地方性大學,魯東大學是如何向海洋航天強國目標勇毅前行,勇闖科學探索“無人區”。

          因向海而生

          團隊成立的契機起源于2019年的6月5日,海上第一次火箭發射成功。

          “海上發射火箭優勢明顯。中國是海上強國,能夠支持大型火箭在海上發射!彪幣e了一個簡單的例子,海上發射船,排水量達35000噸,而目前中國最大的火箭發射推力在1000噸左右,千噸級火箭在發射船上發射,是能夠支撐住的。再一個是發射點位離岸較遠,能夠完全避開人員密集區,從整個安全、可靠、乃至提升火箭能力來說,具備先天優勢。

          為了實現海上發射火箭這一目標,山東省海上航天裝備技術創新中心依托魯東大學,聯合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、中船集團第709所、東方航天港產業園等13家國內頂尖大院大所、知名高校和產業園區,共同成立國內首個集“船、箭、星、控”于一體的海上航天領域重大科研平臺。

          2020年,團隊榮獲山東省“十大科技創新成果”、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,11次助力海上衛星成功發射,在強化自主創新、服務海洋強國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。

          2023年,團隊榮獲山東省教育系統共產黨員先鋒崗、煙臺市海洋強市建設突出貢獻獎先進集體。

          2024年9月24日,“海上航天裝備技術創新團隊”第十三次承擔并圓滿完成海上衛星發射支持裝備保障任務。

          從成立之初到現在,5年彈指一揮間,魯東大學海上航天裝備技術創新團隊秉持著“一定能,一定行”的理想信念,不斷優化技術方案,引進了更多的火箭型號,攻克了一道道難關,提升了海上火箭發射能力,進一步提升了整個中國航天的發射能力。

          因人才而興

          滕瑤長期致力于我國海工裝備研發設計及核心關鍵技術的攻關,主持設計了國內首艘滿足挪威北海惡劣海域的半潛式鉆井平臺、亞洲第一座“非對稱無橫撐深水半潛式起重生活平臺”、世界最先進的第七代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等高端裝備,打破了歐美對高端海洋裝備的壟斷,獲得國家能源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和二等獎、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二等獎、山東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、山東省自然科學學術創新獎一等獎、海洋工程科學技術獎一等獎。近三年,他帶領團隊在海上衛星發射與回收裝備、海上裝備智能化及信息化等領域強化自主創新。

          凡人為一事,以專而精,以紛而散。海上航天是新領域,有時會碰到無法預料的挑戰。團隊高度重視專業能力的磨礪,鼓勵結合個人興趣進行專業能力深造,并為個人專業能力成長鋪平道路、提供助力。

          目前團隊在依托魯東大學現有的人才資源的同時,積極與上海交通大學、哈爾濱工程大學、哈爾濱工業大學等都建立了密切的合作,與航天一院、航天五院、中船集團第709所、海洋工程研究院等研發機構開展合作,聯合申請的山東省重特大科研項目也在陸續展開。后續,魯東大學持續開展海上航天裝備基礎共性、關鍵核心技術創新及成果轉移轉化,引領、服務于重大工程建設,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要求的具體實踐。

          因創新而強

         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,科技要落在兩件事情上。一個是團隊,一個是創新。有了團隊,要想辦法推進創新。有了創新成果、知識產權,也能進一步推進知識成果的轉化和對外合作。

          比如,火箭在進流程時,整個火箭需要豎起來,在海上站著的時候,風、浪、流、涌、潮汐都會對船的姿態和火箭的狀態造成直接的影響,F在到了海上之后,很多火箭都不適應海上環境,究竟應該怎么做?

          “就跟船舶支持人一樣,好的船,就是讓人在船上不會暈,好的發射平臺,盡量地滿足火箭要求,不給火箭添麻煩!痹诓稍L中,滕瑤透露最新研究進展,目前團隊在考慮,火箭在海上可能抗不了比較大的搖動,正在研發一套能夠適用于大多數火箭型號的“扶穩裝置”。

          “既然‘自己’站著有問題,我用一個裝備給你扶助,扶助的過程中,可以用扶助抵消晃動,也可以減少火箭在這個過程中的影響,相關計算分析已經完成,理論很容易,亟待解決的是實施問題。因為火箭講究的是萬無一失,必須在點火的一瞬間,‘扶住’的手,恰到其分地快速打開!彪幫嘎,這個實施性,正在開展模型、原理樣機的相關實驗,今年年底相關的技術參數都能完成,希望在明年上半年能夠完成扶穩裝置的總體設計和制造,能夠讓更多的火箭型號盡快在海上形成發射能力。

          “全球與海上航天相關的知識產權大概有200項左右,團隊獲授權專利近百項,登記軟件著作權36項,發表論文50余篇,獲中國工業設計獎金獎1項,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、二等獎2項!彪幗榻B,團隊正在積極布局海上航天領域的專利群,目前占總體的40%左右,這也是目前國內、國際最密集的海上航天技術專利群,不僅布局海上發射船的相關專利,對于未來,希望實現近岸、近海、遠海、遠洋四個領域的發射能力的相關專利。走一步,看兩步。團隊逐漸把知識產權布局好,在成果轉化過程中,讓本地的海上發射能力越來越強,海上航天產業越來越強,使本地的科研隊伍變得越來越完整。

          面向海上航天發射重大戰略需求,強化協同攻關,團隊先后突破了海上發射支持裝備設計、海上回收及驗證、火箭尾焰導流與防護、海上衛星發射及回收指控等關鍵核心技術,圓滿完成海上發射方案論證、裝備穩定性控制、結構安全優化、支持保障裝置研制、海上實測等任務,深度保障完成13次海上發射任務,成功將75顆衛星送入既定軌道,為常態化、高頻化、安全可靠發射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。聯合研制的全球首艘新型海上發射專用船,曾亮相北京科博會并獲得最佳展示獎,現已投入使用。

        初審編輯:王瑜

        責任編輯:李波

        相關新聞
        亚洲日韩AV无码不卡一区二区三区

        <nav id="iok3q"></nav><sub id="iok3q"></sub>

        <var id="iok3q"><big id="iok3q"><u id="iok3q"></u></big></var>